http://szxz.tyblog.com/index.shtml
 
 
 时 间 记 忆 
<<  < 2011 - 11 >  >>
1 2 3 4 5 6 7
8 9 10 11 12 13 14
15 16 17 18 19 20 21
22 23 24 25 26 27 28
29 30

 
 专 题 分 类 
 最 新 评 论 
 最 新 日 志 
 最 新 留 言 


 
 
 
      传统美德

>>2009-11-30 13:37:00
 

    传统道德产生于人类长期的道德生活的实践,在聚族而居的中国古代社会,人们最常遇到的伦理关系就是血亲关系。亲亲”——爱自己的家人、族人,一直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要求。相传在尧舜时代,就有了五教,即用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孝慈观念教化人民。春秋战国时期,伦理学家对孝慈等人伦道德进行了详细的研究,尤其是孔子建构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,他以知、仁、勇为三达德,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、孝、悌、忠、恕、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慧、温、良、俭、让、诚、敬、慈、刚、毅、直、克己、中庸等一系列德目。在这些德目中,又以为最高原则。孟子继承孔子,首次提出道德的序列,孝悌忠信为初步的道德,仁义礼智是主要道德原则,五伦”——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、朋友,是仁义礼智在人与人关系上的应用,是做人的最基本的五种规范,即君仁臣忠、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夫义父顺、朋友有信。
除了儒家之外,其余各家也提出了一些类似的道德主张,如墨子提出兼爱说,把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看成道德原则,认为兼爱可以统率惠、忠、孝、悌诸德。老子则要求回复原始的孝慈,他说: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同时重视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,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,俭故能广,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。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,四维是礼义廉耻,七体是孝悌慈惠、恭敬忠信、中正比宜、整齐樽诎、纤啬省用、敦蠓纯固、和协辑睦。
    在中国的道德规范体系发展中,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道德规范条目,价值体系也是多元取向,十分复杂,但上述的仁义礼智总是主体,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中。四者之中,是核心,其他诸德都是的扩展和体现,可以说,仁义礼智就是中国的四德,它与希腊四德”——理智、正义、节制、勇敢形成对照,体现了不同的民族精神。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正是这些道德规范在现实社会中的体现,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。
中国传统美仁爱孝悌、谦和好礼、诚信知报、精忠爱国、克己奉公、修己慎独、见利思义、勤俭廉政、笃实宽厚、勇毅力行被当前的学者概括为十大美德
仁爱孝悌,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具特色的部分。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,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源头,是一种共德和恒德。的核心是爱人,其根本是孝悌,孝悌是什么呢?就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慈是爱子女,孝是爱父母,悌是兄弟互爱,都是爱亲人,所谓亲亲之道。扩展开来,由家庭扩展到社会,就有所谓的忠恕之道,忠恕,即要求尽己为人、推己及人,其具体内容是己欲立先立人,己欲达先达人;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这样,仁爱孝悌之德就由爱亲人扩展到爱他人的亲人,由爱所爱,到爱所不爱,乃至人民万物。正是基于此,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所有物类皆我伙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宽广情怀和爱洒人间的社会风尚,使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充满了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,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,以及民族的团结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
       “
,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十分突出的精神。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象征的礼貌、礼节、礼让,是中华民族传统好礼美德的体现。根源于人的恭敬辞让之心,出于对长上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。所以,礼包含着谦和。谦是谦虚、谦让,所谓满招损,谦受益,谦也是传统美德之一,表现在在荣誉、利益面前的谦让、不争,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。而和呢,表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,人际关系中的和睦,价值取向上的和谐。礼、谦、和,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,谦和好礼亦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
诚信,是做人的基本原则。诚,即真实无妄,乃是天道的本然,是道德的根本。荀子说:养心莫大于诚,中华民族的很多美德,都与此有关,如诚实做人、诚恳待人、忠诚于事业等。信,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,守信用、讲信义,是中国人共认的价值标准,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国家大事,前人均为我们树立了典范,如尾生信守女友之约,诸葛亮七擒孟获,如此等等不胜枚举。知报,即知恩报恩。中国人强调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,长辈的提携之恩,朋友的知遇之恩,国家的培养之恩等。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,知报,已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,更成为世俗生活中公认的美德
    精忠爱国,这是中国人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品德,也是一种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。落实到行动中,就是要自觉报效祖国,献身于国家、民族,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,更是不惜以身殉国。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,如屈原眷顾楚国,自沉汨罗;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;岳飞精忠报国;文天祥慷慨就义,留取丹心照汗青等,都是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故事,体现了中国人强烈的精忠爱国精神。
    克己奉公的精神,本质上是先公后私,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。在此精神指引下,中国人历来以廓然大公、天下为公作为价值理想,其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弘扬,到宋代的范仲淹、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的名言,对之作了精辟的总结,把传统的克己奉公思想推倒了最高境界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。
修己慎独,强调自主自律、自我超越,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,建设道德自我,其基本精神就是求诸己。孔子说: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”“修己是儒家立身处世,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,《大学》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,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,如慎独、内省、自讼、主敬、集义、养气等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慎独,就是在独处时要严于律己,戒慎恐惧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,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,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。
    见利思义,先义后利,以义制利,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,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。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,使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,它不仅形成了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,而且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。这种道德精神,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,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。
勤俭,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。中国人向来以劳动自立自强,以节俭戒奢养德,形成了热爱劳动、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。这种品质在我国世代相传,成为民族的美德。先古圣贤亦有俭以养其廉的教训。廉,其一是要求为官之人洁身自好,一身清白两袖清风,此乃清廉;二是指公正,要求为政者办事公道,秉公执法,刚正不阿,不徇私情,此乃廉正;三是要求为官者要以义取利,此乃廉明;四是一般人也要取道义,去邪心,严格自我约束,孟子称之为廉士
    笃实忠厚的品格,是在长期的农耕生产方式中形成的,是一种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的精神。这种质朴务实的价值取向,形成了中华民族一项宽厚的美德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君子的胸怀应该像大地一样广厚,能够承载、长养万物。这种宽厚的胸怀是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,能够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,躬自厚而薄责于人。正因如此,中华文化的务实性和包容性,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能够脚踏实地地埋头苦干、和睦相处,从而形成了连绵不断的民族历史和不竭的活力。
    勇毅力行,这是中华民族在道德实践方面所具有德性和德行,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的美德。孔子以知、仁、勇为三达德,仁是核心,知所以知仁,勇所以行仁。孟子认为,人格修养要达到不被利益得失所动摇,就必须具有的品格,如杀身成仁、舍生取义便是勇的体现。毅,即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,包括在各种情况下能够遵守道德准则的毅力。士不可以不弘毅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这些都是以坚毅、勇毅、刚毅为基础和前提的。勇毅和力行十分不开的,只有知行合一,才能够成圣成仁。人格的完美,社会的进步,重心不在于知和言,而在于行,所谓讷于言而敏于行,耻其言之过其行是也。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,形成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风貌。
   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涵盖了人与自身、人与他人、人与社会三方面,作为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,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。在传统美德的实践中,逐步形成了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,并在价值意义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。因此我们可以说,传统美德不仅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根,而且,现代中国的道德文明建设,必定要从传统美德中汲取基本的精神。

(赵炯荐)

   szxz   
发表评论:
 
 我 的 相 册 

 
 友 情 连 接 
 用 户 登 录 
 我 的 好 友 
 我 的 圈 子 
 博 客 信 息 


 文 章 搜 索 

 
   


   
天涯博客欢迎您!